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公司動態
              公司動態

              喇叭的擺位基本法

              發布日期:2017-04-17 15:45:05
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耳平高音單元
              喇叭即揚聲器或音箱(國內用詞),人們大都將之概括地分成兩大類別。一是座地式,一是書架式,但無論書架或 座地的,擺位的方法都差別不大。首先,書架喇叭要『坐腳架』才靚聲,這個實屬必然,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;例如B&W的801及802等便 是。至于喇叭的高度,不管需要『坐架』與否,一般而言足以聆聽者坐著時耳平高音為準。然而,這不僅是喇叭的問題,座椅的高度亦需配合。舉例說:若一款二路 二單元喇叭指定要輔以27"高腳架,使用后其高音水平高度達37"的話,如閣下聆聽時所用的座椅令你坐下時耳朵的水平高度高于或低于37",那便會影響到 正常效果,這會令到高中低頻失卻平衡。而對于初哥們來說,最顯然易見的弊處則在于;若高音單元低過耳平,音場整體會變得低矮。若高于耳平,中低音與低音會 遮蓋高音,形成低音過多而高音不足,或會有音場較高的錯覺,但結像與定位會因低音對高音的遮蓋效應,變得模糊。
              然而,以上的并非金科玉律,仍 有許多非一般例子要視乎個別喇叭的設計來設定,好像Martin Logan、Magnepan等屏風喇叭,又或Bose的直接/反射技術喇叭,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設定準則。此外,某些巨型座地大喇叭將高音單元放得高 高在上,例如Wilson Audio的Grand Slamm,又或像Dvnaudio Consequence將高音單元放在貼近地面者,便需根據設計者的指示下,以一個較遠的『沖程』聽音距離,才能合成出平衡的全頻頻率響應。所以,無論要 設定什么類型的喇叭都要先參閱說明書,看看有沒有廠方建議的高度指引實屬必須程序。
              喇叭放第一個1/3位,聆聽椅放在第二個1/3位
              當完成了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后,接著就要處理左/右聲道兩喇叭之間,喇叭與聆聽位之間,以及喇叭跟喇叭后墻與側墻等之距離。
              傳統的說法,無 論要在一個新地方重新設定一對喇叭,抑或換了一對新喇叭,第一步;應將兩喇叭放在聆聽間長度的三分一之上。以本刊25尺長的大Hi-Fi房為例,喇叭要距 離喇叭的背墻8'4"(面板起計)。其次,左/右聲道兩喇叭的距離,以面板中軸線作準,至少6尺,這是有效呈現出一個立體音場的最短距離。太過接近的話, 會弄至最簡單的左/中/右定位效果也變得難以分辨。此外,兩喇叭的面板應完全平行后墻,并各與兩側墻形成90。(直角)及離墻數尺。至于聆聽位,則應設定 在另一個三分一之上,即喇叭與聆聽位就像兩個將聆聽間長度劃分成三等分的分界點。
              上述的傳統手法,純粹就著如本刊那兩 間長方形的『理想型』Hi-Fi房,以及傳統式樣的喇叭而論。若遇上香港常見的不規則鉆石形客廳,又或總面積百多尺的大細邊客飯廳,又只能用半邊來玩 Hi。Fi的情況,還有若使用NHT類面板向內側傾斜喇叭及特別要靠近后墻才靚聲的Naim Audio喇叭等,如以剛才的傳統手法,根本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。因此以上及繼續下來要為初哥們提供的指引,同樣不應以金科玉律視之,只要就著情況做到盡 量接近便是!
              基本上,左右兩喇叭應與后墻平行,即左右兩聲道喇叭與喇叭背墻的距離完全相同,而左右兩聲道喇叭亦應跟聆聽位有著相同的距離,這 樣才可確保左右兩喇叭發出的直接聲同一時間到達聆聽位,所以左右喇叭與聆聽位理應構成一等邊或等腰三角形。若是等腰三角形,則兩喇叭一邊作為底邊跟聆聽 位,以構成一銳角三角形為佳。若呈鈍角三角型的話,即一是聆聽點與兩喇叭的距離太接近,又或兩喇叭之間的距離太遠、太寬,這兩種情況,都會很容易弄至音場 中央結像奇大。例如一獨唱者的口形,橫跨左右喇叭,更只能有極左及極右兩定位,此之為大耳筒效應!就像透過耳筒聆聽兩聲道立體聲重播般,只有在頭顱中心的 一把人聲,以及極左極右的音樂聲,完全談不上三度空間舞臺感。所以務必先搞妥這個平行于喇叭背墻前的三角關系,否則難有正常靚聲。
              調校 toe-in角度
              搞妥三角關系后,然后要處理的便是Toe-in問題。設定喇叭之初,應先作平擺。即不(*Toe-in或 Toe-out),這個應是不變的做法。繼而找些有一把人聲肯定在中央的錄音就好像近期大熱的“Voices”金碟,試試Track 2,聽聽Rebecca的聲音能否在中央結像,若不,則有兩個可能性,一是兩喇叭的距離太寬,那便先把喇叭向中央栘近。但,若然兩喇叭的距離不足六尺,這 樣則會是Toe-in角度的問題,我們可將兩喇叭逐少逐少向中央Toe-in,直至可營造出一個明顯的中央結像為止。同時間我們要留意音場兩側的樂器聲或 其他聲音,會否縮在兩喇叭之間,甚至縮成一團,若出現這情況,則表示Toe-in得太多,令音場過份收窄,故此我們要多用兩三個不同類形的錄音作準,最終 要做到音場左、中、右三部的能量盡量平均分布,若同時間音場能遠遠撐出兩外側,當然更好!*(Toe-in者,即兩喇叭在差不多原地上向內側轉動,令前障 板更面向兩喇叭之間的中線,而Toe-out則相反。)
              除了Toe-in/out角度外,兩喇叭的距離亦同樣對音場左、中、右的能量平均分 布,有著根本性的影響。假若環境容許兩左右兩聲道喇叭的距離逾6尺,我們應試試同時間將兩喇叭向外側等距地移出,看看能否拉寬音場而不影響能量的平均分 布。情況許可的話,可大膽些以尺計移出,拉到音場中央出現缺口才停下來。繼而再轉過來將兩喇叭拉近,直至音場再次接臺,及至平均。如是者拉寬收窄不斷反覆 試驗,并將每次來回的幅度收窄,直至找出一個音塲最寬而能量又平衡的距離來。事實上,許多發燒友都會為求音場更寬而將左右喇叭拉得太寬,引至音場中央斷裂 而不自知,因此以上來回地拉寬修窄的程序極為重要。
              然而,還有一事得注意,就是兩喇叭距離的改變跟Toe-in/out角度有著互相牽動的關 系,因此搞過任何一辦,另一辦很大機會需要再行調節,許多時更要來來回回多遍。沒法子,要靚聲便不能偷懶!
              喇叭與后側墻關系
              接著要講講喇叭與喇叭后墻的關系?;蛟S很多初哥都會聽聞過,喇叭擺得越貼近后墻,低音越豐滿,越強勁!的確,越近則越豐越強勁,但初哥們切勿因追求強勁 而忽略平衡度,盲目地將喇叭推得太貼近后墻,這會使到低頻過份凸出,令高、中頻等被蓋過,失卻平衡度之余,那些低音還會變成只有量而無線條的混濁低音。因 此,市場除少數如Naim Audio指定要貼后墻擺外,絕大多數喇叭都應當與后墻保持一定的距離。至于這距離是多少,沒有一定準則,要根據不同喇叭跟不同環境的配合而定,如環境許 可的話,可由背板離后墻四尺作起點,但以香港現實的居住環境來說,由近至兩尺起也得接受。然后耐心點重覆將它們移前或拉后,直至找出音色最平衡的一點。當 然,若同時能取得立體感強的深度及層次感,誠然好事!
              最后,還要講的是喇叭與兩側墻的關系。這個很難一概而論,只要不過于貼近便是,至少相距 兩尺吧!若有五六尺當然更佳。此外,香港常見的以單邊客飯廳玩Hi-Fi的情況,使得一邊喇叭的兩三尺外便是墻壁之同時,另一邊卻要延展至八、九尺的飯廳 才到側墻。這也得妥協,惟有將離墻較遠的那邊喇叭,試試以較大的Toe-in角度去取得多一點直接聲來相就,看看能否調校出比較平衡的效果。
              喇叭的尺寸
              測量喇叭(揚聲器,行話“單元”)按有效振動半徑計算尺寸。即按紙盆的外沿未壓入固定膠圈的直徑算,習慣上對喇叭的口徑用英 寸。
              一般人用的尺子多是公制,測量紙盆直徑后多少厘米,除以2.54(2.54厘米等于一英寸),就是英寸。
              4寸喇叭:螺絲孔 對角距離是11.5厘米,相鄰孔 距8厘米,喇叭口徑是10厘米;
              5寸喇叭:螺絲孔對角距離是13.5厘米,相鄰孔距9.5 厘米,口徑13厘米;
              6.5寸喇叭:螺絲孔對角距離是15.5厘米,相鄰孔距11厘米,口 徑16.5厘米;
              4X6寸相鄰螺絲孔 距離是12.3厘米和7.3厘米;
              6X9寸相鄰螺絲孔距離分 別是16.5厘米和11厘米.

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上一篇:沒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:沒有下一篇了
              文章關鍵詞:
              換一組
              推薦產品
              一本久道热中文字幕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 <蜘蛛词>|